汉初才子贾谊:30年前,如果子婴不投降,秦朝极有可能翻盘
前言
贾谊年轻时有才名,二十多岁即被汉文帝召为博士,这位汉初才子在《过秦论》中曾大胆断言:'子婴立,遂不悟。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,山东虽乱,三秦之地可全而有,宗庙之祀宜未绝也。'千年来,世人都把子婴当作识时务的聪明人,可贾谊却说他连'庸主'都算不上!
更令人意外的是,两百年后汉明帝竟然公开反驳贾谊,为子婴鸣不平。一个三天就杀死赵高的末代皇帝,到底是英雄还是庸才?这场跨越千年的历史大辩论,至今仍让史学家们争论不休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一个被低估的谋略家:子婴三天诛杀赵高的惊天手段说起子婴,多数人印象里就是那个在刘邦面前跪地投降的末代君主。可你知道吗?这个看似软弱的皇帝,上台仅仅三天就干掉了权倾朝野的赵高!
赵高这人有多厉害?他指鹿为马,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;他弄死秦二世,朝中无人敢吭声。这样一个狠角色,居然被子婴三天就收拾了。你说这是运气?那可真是小看了子婴的心机。
子婴上台时,赵高还想故技重施,继续当幕后黑手。可子婴不声不响地设了个局,借口有病不去参加祭祀,把赵高骗到宫里来'探病'。等赵高一进门,早就埋伏好的刀斧手一拥而上,当场将其格杀。随后子婴下令,把赵高的尸体拖到闹市里车裂示众,让老百姓看看奸臣的下场。
这手段够狠吧?三天时间,不动声色地干掉了朝中第一权臣。这样的人,你说他是庸才?就连汉明帝都忍不住为他鸣不平:'能够杀死赵高,说明他是个很有智慧也很果断的人。'
可贾谊偏偏不买账。他认为子婴杀死赵高确实不错,但这还远远不够。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,子婴应该拿出更大的魄力和智慧来挽救秦朝。毕竟,杀死一个权臣容易,拯救一个王朝可就难了。
贾谊的'势'论:秦朝其实还有翻盘的资本贾谊这人眼光独到,他看问题不光看表面,更看本质。在他眼里,秦朝的灭亡并非不可避免,关键是子婴没有把握住'势'。
什么是'势'?贾谊打了个比方:就像一个球滚下斜坡,不管滚得快慢,最终都会到坡底。秦朝的'势'在哪里?就在那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。
关中四面环山,只有几个关口能进来。函谷关更是天下第一雄关,历史上六国联军攻了几年都没打进去。你想想,这是多大的优势?贾谊算过一笔账:就算刘邦项羽再厉害,只要秦朝守住关中,外面的叛军迟早要被耗死。
更何况,经过商鞅变法一百多年的积累,秦朝的根底还很厚实。城池坚固,人口众多,只要组织得当,完全可以负隅顽抗。贾谊认为,即使丢掉关外的地盘,只要保住关中和巴蜀,秦朝的香火就不会断。
刘邦那点人马,孤军深入关中,补给线拉得那么长,只要切断他的后路,这支军队就是瓮中之鳖。项羽虽然兵多,但要强攻函谷关,那可不是闹着玩的。历史上多少名将都在这里折戟沉沙,项羽再强也不是神仙。
可子婴偏偏选择了投降。在贾谊看来,这就是'不悟'——不明白自己手里还有牌可以打。
汉明帝的反击: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?二百年后,汉明帝听不下去了。作为刘邦的子孙,他当然不愿意承认秦朝还有翻盘的可能。但他的理由倒也在理。
汉明帝说:你们都说子婴无能,可他杀死赵高的手段,哪一点像无能之辈?一个真正无能的人,面对赵高这样的权臣,只会吓得战战兢兢,哪敢动手?子婴不仅敢动手,而且手段老练,这说明他绝对不是庸才。
更重要的是,汉明帝认为秦朝的病根太深了。秦始皇焚书坑儒,暴政如虎;秦二世昏庸残暴,把各种弊政发展到了极致。到了子婴手里,整个秦朝已经千疮百孔,就算是周公那样的圣人来了也救不回来。
汉明帝打了个形象的比喻:你在家里发现了一只蟑螂,那说明在你看不见的地方,蟑螂早就成群了。秦朝末年的起义只是表象,真正的问题是这台国家机器的关键部位都坏了,根本转不动了。
这话说得也不无道理。秦朝的统治确实到了民心尽失的地步,老百姓对秦朝恨之入骨。陈胜吴广振臂一呼,天下响应者如云,这说明什么?说明秦朝在人心上已经彻底败了。
子婴接手的,是一个烂摊子中的烂摊子。就算他再有本事,面对这样的局面,恐怕也是回天乏术。
心理学视角:权力焦虑下的理性选择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子婴的选择其实很有意思。一个刚刚上台的统治者,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,他的心理状态会是怎样的?
首先是巨大的权力焦虑。子婴接手的不是一个正常的王位交接,而是在政权摇摇欲坠的时候被推上台。他清楚地知道,自己手里的这点权力有多脆弱。赵高能够杀死秦二世,同样也能杀死他。所以他的第一个动作,就是干掉赵高,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。
这个选择说明子婴很理性,也很务实。他没有被皇帝的光环冲昏头脑,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了现实的危险。从这个角度看,他绝对不是一个糊涂虫。
但问题在于,杀死赵高之后呢?子婴面临的是一个更大的选择:是负隅顽抗还是主动投降?这时候,他的心理天平可能更倾向于保命。毕竟,当皇帝固然风光,但前提是要活着。
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,当一个人的生存受到威胁时,他会优先考虑安全需求,而不是自我实现。子婴选择投降,很可能就是出于这种本能的自保心理。
当然,这种选择也可能有更深层的考虑。子婴也许早就看出,秦朝的统治已经无法挽回,与其负隅顽抗,最后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,不如主动投降,至少还能保全性命。
从这个角度看,子婴的选择体现了一种理性的权衡:用短期的屈辱换取长期的生存。这种选择未必是懦弱,而可能是一种智慧。
结语贾谊和汉明帝的争论,其实反映了一个深刻的历史哲学问题:在历史的关键时刻,个人的选择到底有多大的作用?
贾谊相信,如果子婴能够审时度势,充分利用秦朝的地理优势和制度优势,完全有可能挽回败局。他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,认为英雄可以改变历史。
汉明帝则认为,到了子婴时代,秦朝的败局已定,任何人都无力回天。他强调的是客观环境的决定性作用,认为时势造英雄。
这两种观点至今仍在史学界争论不休。可有一点是肯定的:子婴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。他能够在三天内干掉赵高,说明他有胆识有谋略;他选择投降刘邦,也许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清醒认识。
历史没有如果,我们永远不知道如果子婴选择抵抗,秦朝会不会真的翻盘。但这种假设本身,就足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位被误读千年的末代君主。你认为,子婴的选择是明智还是懦弱?这种争论,恐怕还会持续下去。
参考文献
贾谊:《过秦论》,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
司马迁: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
班固:《汉书·贾谊传》
《昭明文选》过秦论注释
历代史学家对子婴评价相关史料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- 上一篇:再敍天星风水 丁未宫论吉凶
- 下一篇:没有了